基金會出版品

105年得獎人:劉佳鈞

國際智慧生產解決方案與產業運用

作者105年得獎人:劉佳鈞
ISBN No978-986-94416-4-3
出版者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出版時間107年7月30日



自序

回想30年前,初當公務員時情景,很多人與媒體都非常稱讚孫 運璿院長對台灣貢獻,這些情景與報導,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很 榮幸獲得孫運璿學術基金會頒發105年度傑出公務員獎,獲此殊榮 勉勵自己要學習與傳承孫院長的德行與風範,他的精神與典範也是 所有公務員應該學習與效法,更應永續傳承。

孫院長,他不僅推行十大建設,成立工研院和新竹科學園區, 對台灣經濟發展有莫大貢獻,是台灣科技產業主要奠基者,更是 「台灣經濟的推手」,對台灣經濟貢獻卓著,也奠定台灣電力供應 等民生福祉,是公務員的典範,很榮幸獲得基金會的肯定與頒獎, 我認為基金會持續舉辦本項頒獎,就是期許公務員能學習孫院長戮 力從公的精神,並能夠務實求新的創造力、一肩挑起的責任心與鍥 而不捨的執行力,為國家發展努力,讓政府繼續往前邁進。也就是 希望所有公務員能緬懷學習他的精神與典範,持續為國效力與為民 謀更多福祉!

孫院長有句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他認為有利於 國家民眾福祉的事,要有劍及履及與克服困難的精神,把所有該做 的事情,透過決心、信念和溝通,完成該做的事情,這就是孫院長 深受民眾信任、懷念的主因。這信念也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希望我 們「永遠的孫運璿院長」的精神能長存。

在公務生涯中,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秉持人在公門好修行的理念 與態度處理事情,凡事要劍及履及勇於任事,對民眾有利的事都要勇往直前,將「挫折與委屈」轉換為自我挑戰的力量!在過去的公 務生涯我要感謝郝市長、陳雄文部長、陳永仁副市長等長官的提攜 與指導,讓我有機會歷練不同領域部門工作與成長學習,來為民 服務與為國效力。我曾經服務過行政院環保署、省轄市新竹市環保 局、直轄市台北市商業處與客委會、中央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勞 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與日勝生集團日鼎水務公司從事環 保產業工作等型態非常不同的單位,每到一個單位,我都抱著戰戰 兢兢與冒險犯難的精神,學習新的知識與文化,並秉持「樂觀進 取、承擔責任、堅持理想、積極負責、勇於創新」的態度推動各項 工作,擁有這些機會,我非常感謝生命中的貴人一路扶持,您們的 的鼓勵與支持,都是我積極努力的最大原動力,再次的感謝大家的 疼惜。

感謝陳雄文部長於2015年讓我從台北市政府轉進到勞動、職 業訓練與就業服務等新領域工作,擔任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 2016年6月政黨輪替之後,擔任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長工 作,在這約2年半時間,也讓我深刻了解新世代年青人面對就業機 會、失業率增加與惡化低薪等問題,與我這一代非常不同;也發現 很多新世代年青人從事低薪與非典型工作。他們面對種種困境比我 這一代更多,我這一代只要認真努力就有機會,現在的年輕人就非 常不同,年輕族群呈現生存困難現象,出現有「崩世代」或「貧困 世代」的講法,除了認真努力外,還要面對全球化國際競爭與物聯 網智慧科技取代工作,所以有很多年輕人「沒工作的苦,有工作的 也苦」,對未來感到茫然。

隨著全球供應鏈發展、智慧生產與網路科技發展、資本自由流 動,工作型態改變,加上頻繁出現的經濟危機,失業率屢創新高,在工作機會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就業市場中「年齡歧視」已從中高 齡向下蔓延到青年就業者,沒有工作經驗儼然成為拒絕僱用的最好 藉口,技術不合更成為省去訓練成本的絕佳說詞。於是青年這一新 世代,在相對富庶的生活與高等教育擴張下成長,期待就業後能維 持同樣基礎的生活條件,進而能有更創新的未來,然而卻在欠佳的 就業環境、高漲的物價水準、停滯的薪資待遇,成為國家教育規劃 與產業結構失衡下最慘烈的犧牲者。也就是說,很多年輕人沒工作 的苦,有工作的也苦。面動劇烈變動環境更茫然,所以建立讓年輕 人可以發揮的環境,讓年輕人能適才適所,是國家當務之急的目 標。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中,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 巨量資料(Big Data)以及智慧機械(Intelligent Robotics)等議題逐漸受 到各國的關注,並帶動了強烈的國際競爭,世界各國如日本、美 國、德國及中國等紛紛提出了應用科技創新提升國力的相關政策, 而國內也因應此一趨勢提出各項推動方案與計畫,協助國內產業厚 植國際競爭優勢。

希望透過了解各國政府運用相關政策帶領產業運用科技,掌握 其推動重點,藉由荷蘭、德國等國家發展之重點製造業、商業服務 業及智慧農業所開發之智慧解決方案及產業應用案例,進而了解國 際勞動市場趨勢,及其運用智慧科技技術、雲端儲存、巨量數據、 物聯網等相關之重點方向來提高生產力,進一步規劃運用智慧科技 提升我國青年勞動力素質做法,與勞動市場之因應對策以符合產業 所需人才,進而提升我國勞動力素質。

從建立「創客基地」推動青年創新創業經驗來看,面對全球劇 烈變動環境,政府更須從年輕人的角度,擬定公共政策,才能獲得青年支持,政府應建立讓年輕人可以發揮的環境,讓年輕人能適才 適所,才是當務之急的目標。希望藉由得到基金會獎助機會,了解 荷蘭、德國等運用智慧科技、物聯網、雲端儲存與巨量數具等技術 所發展之重點製造業、商業服務業及智慧農業,開發之智慧解決方 案及產業應用案例,與國際勞動市場趨勢及提高生產力與人才資本 策略,進一步規劃運用智慧科技提升我國青年勞動力素質策略,與 勞動市場之因應對策,進而符合產業所需人才。

雖然,國際間已積極運用物聯網與巨量數據來發展智慧生產、 智慧商業、智慧城市等,但是,在運用智慧科技提升我國青年勞 動力素質策略與勞動市場之因應對策,尚未提出。2018是新的一 年,它也顯示人工智慧、智慧生產與自動化全面來襲的時代更近 了,新世代年青人的壓力也將更強,政府如何因應新時代裡,新世 代年青人不僅低薪,還可能嚴重失業的問題,難度將勝於以往,希 望本報告能對相關政府部門、學校、企業與新世代年青朋友有所幫 助。本次有幸承蒙前勞動部郭芳煜部長推薦,並得到財團法人孫運 璿學術基金會獎助,進行國外考察,與閱讀收集相關研究報告、報 章雜誌媒體報導與資訊之整理工作,然因個人學養有限、才疏學淺 與時間關係,雖全力以赴,但內容尚有疏漏或有標註不足之處,懇 請國內外先進不吝指正賜教。(本文於2017年4月底撰寫完成,印 製完成時間為2018年5月底,相關統計數據資料無法更新到2017年 底,敬請見諒。)

劉 佳 鈞 2018




目 錄

自序
感謝

壹、前言
貳、國內外整體失業與青年失業現況與問題分析
一、各主要國家青年勞動狀況分析
二、我國青年勞動狀況分析 
三、自動化與科技創新的衝擊 
四、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情勢變遷衝擊勞動市場 
五、國際勞工組織(ILO)全球就業趨勢報告

參、國際智慧生產解決方案與產業應用趨勢
一、國際智慧生產解決方案及趨勢 
二、國際企業智慧生產發展趨勢 
三、智慧生產未來應用 

肆、主要國家因應物聯網與巨量數據發展,提升勞動力素質策略.
一、因應智慧生產趨勢,提升勞動力素質重要性
二、各主要國際組織青年就業促進政策分析
三、各主要國家青年就業促進政策分析
四、主要國家因應智慧生產趨勢,提升勞動力素質策略
伍、考察德國與荷蘭之工業4.0與智慧生產發展情形

一、考察德國與荷蘭之工業4.0與智慧生產介紹與心得                        
二、2017年漢諾威工業展介紹(HANNOVER MESSE  2017) .


陸、提升我國青年勞動力素質策略與勞動市場因應對策
一、背景分析
二、我國新世代青年就業困境與因應策略 

       因應全球化產分工與網路科技發展,改善勞動市場的途徑 
四、因應智慧生產趨勢,培育生產力4.0產業實務人才策略

柒、結論與建議
捌、結語

玖、參考書目與文獻




摘要或緒論

「國際智慧生產解決方案與產業應用」

─因應物聯網與巨量數據發展,我國勞動市場與人才培育策略研究

壹、前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爆發,世界各國重新體 認到製造業的重要性,緊接著工業4.0時代來臨,面對來自全世界 激烈的競爭,物聯網和行動互聯運算成為企業致勝的關鍵因素。 各國紛紛提出「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振興戰略,希望透 過提升高階製造技術,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生產活動,進而帶動經 濟發展與促進就業。如美國於2011年推出「先進製造夥伴計畫」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簡稱AMP),以吸引製造業回 流重新取得國際製造競爭力的領先地位;德國在2012年提出「工 業4.0」計畫,透過網實整合系統 (Cyber Physical System,簡稱CPS) 建構智慧工廠,藉此維持全球製造領域的領先優勢;日本於2013 年提出「日本產業重振計畫」,透過促進設備和研發之投資來重振 製造業實力;韓國2014年提出「製造業創新3.0策略」,協助中小 型製造業建立智慧化與最佳化生產程序;中國大陸則在2015年宣 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力爭2025年邁向製造強國的行列。 不管上述名稱為何,其核心概念均不脫「智慧製造」概念,也 就是建構以網實整合系統 (CPS)為基礎,將以往工業3.0時代大量、 制式的生產模式,轉為少量、多樣、彈性的客製化生產,以即時滿 足客戶需求,爭取市場訂單,提升企業競爭力。目前臺灣在經濟 上,也面臨到市場快速變化、製造版圖重新洗牌、人均產值趨緩及 經營模式待轉型等課題,同時高齡化及少子化的問題嚴重,勞動人 口不斷減少,也帶來了生產力下降的危機。因此,如何透過產業升 級與轉型,提高人均產值,成為當前臺灣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由於全球化與產業國際供應鏈專業分工潮流,全球經濟循環週 期呈現震盪幅度加劇且週期變短的情勢。自21世紀以來,全球產 業經濟情勢先後歷經有網路科技泡沫、金融風暴、歐洲主權債務危 機與英國脫歐等衝擊,臺灣經濟成長率不但出現2次負成長(2001、 2009年),並自2012年起,即持續於谷底盤旋,連續兩年經濟成長 率低於3%,分別為2.06%、2.20%,直至2014年經濟成長率才突破 為3.92%。2015年復因全球經濟情勢走緩,尤其中國大陸供應鏈 在地化對國內產業形成等因素而再度陷入景氣谷底,2015年經濟 成長率僅有0.65%,而中經院於2015年預測2016年經濟成長率約 0.84%。國內景氣持續於谷底,國內就業市場指標將大受影響,尤 以新世代就業衝擊更大。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由圖1來看,我國平均失業率由1999 年5.85%高點呈逐年遞減,2015年已降至3.78% (減少2.07個百分 點),為2017年前新低(2000年為2.99%);15-29歲青年平均失業率 亦降為8.7%,但仍為整體失業率的2.3倍。隨著國內景氣持續維持 於谷底,國內就業市場指標已受波及,2016年上半年,因年節及 若干救濟措施效應以及市場之調整等,指標未有明顯且立即惡化情 形,如2016年4月失業率3.86%,仍在4%以下;雖較3月下降0.03 個百分點,但下降幅度是近15年同月最低;另1至4月失業率平均 為3.89%,較去年同期上升0.20 個百分點,係近7年同期首次呈現 上升現象,顯示勞動市場仍有受到景氣低緩影響甚鉅。2017年前5 個月的平均失業率為3.75%,較2016年3.88%略低,雖然台灣經濟 情況復甦較為緩慢,但整體而言就業市場仍舊較為穩定。中研院 預期2017年全年失業率將會來到3.82%,較上半年為差但仍舊優於 2016 年。 最近5年來(2012至2017年),國內經濟情勢受國際經濟影 響,相關指標如海關出口、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商業營業額等年增率持續負成長,以致經濟成長率不如過去;同時就業市場也受波 及,如由圖2與圖3來看,求供倍數持續下滑、資遣通報、縮減工 時、失業認定等,都較去年同期攀升,勞動情勢隨經濟情勢持續落 於谷底而愈趨嚴峻。

圖1 2007年至2017年我國失業率變化趨勢圖

註:青年失業率倍數 = (15-29歲 失業率) / (整體失業率) 資料來源:1. 青年失業率:《人力資源統計》      2. 失業率:《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6年失業人數平均為46萬人,失業率為3.92%,較2015年上 升0.14個百分點。按教育程度別觀察,以大專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 4.23%最高,其中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4.84%;其中15至24歲 失業率12.12%最高,25至29歲為6.76%,青年失業及學用落差等問 題,仍應加強關注。 由圖2及圖3來看,2016年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新登記求職人次 為72萬7,816人次,較2015年增加1萬403人次;新登記求才人次為 131萬1,799人次,較2015年減少12萬3,414人次;求供倍數為1.80 倍,較2015年減少0.2倍。

國際智慧生產解決方案與產業應用

增率持續負成長,以致經濟成長率不如過去;同時就業市場也受波 及,如由圖2與圖3來看,求供倍數持續下滑、資遣通報、縮減工 時、失業認定等,都較去年同期攀升,勞動情勢隨經濟情勢持續落 於谷底而愈趨嚴峻。

2016年失業人數平均為46萬人,失業率為3.92%,較2015年上 升0.14個百分點。按教育程度別觀察,以大專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 4.23%最高,其中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4.84%;其中15至24歲 失業率12.12%最高,25至29歲為6.76%,青年失業及學用落差等問 題,仍應加強關注。 由圖2及圖3來看,2016年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新登記求職人次 為72萬7,816人次,較2015年增加1萬403人次;新登記求才人次為 131萬1,799人次,較2015年減少12萬3,414人次;求供倍數為1.80 倍,較2015年減少0.2倍。

由於此波景氣趨疲、成長走緩的主要原因,短期因素包括國際 經濟成長趨緩、國際原物料價格走跌等外部因素,但中長期因素主 因為中國大陸力求供應鏈在地化所牽動之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s,簡稱GSCs)重整,以及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等,對臺灣經濟兼 受內外夾擊,所面臨之國際替代與競爭壓力所致。

有關全球供應鏈重整對臺灣之可能影響,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 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簡稱ILO)公布以「工作性質 之改變」為主題的《2015年全球就業趨勢報告》,臺灣全球供應 鏈相關就業比重排名第一。而自21世紀起,臺灣產業結構即因內 在因素,包括:產業轉型升級、環保、以及匯率,外在因素包括如: 中國崛起之市場磁吸、全球化趨勢等,而面臨轉型並使勞動相關情 勢,連帶受到明顯影響。其中,全球供應鏈之深化,以及其對就業 情勢之價(薪資)、量(就業量與工作模式(全時、部分工時、臨時工 等)與非市場因素(如海外工作、人才外流)等,對臺灣之經濟成長與 勞動市場發展有不容小覷的影響。 雖然經濟情勢走疲,但創新領域之網路科技、自動化與智慧化 技術則是誘發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潛力最大領域。雖然其將可提高勞 動生產力,節省勞力;並且催生新市場、新產品,因而增加IT技能 人才和專業領導人才的需求,並可能影響勞動媒合的效果和勞動服 務的提供方式,但是因自動化與智慧化技術可能造成之勞動替代效 果與失業問題,將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受到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人口結構變遷趨勢、產 業變遷及全球化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失業的情況日漸嚴重,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16年1月19日發布最新《世界就業與社會展望 報告:2016年趨勢》(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trend 2016), 2015年全球失業總人數達1.97億以上,2017年將首次突破2億 人。經濟持續疲軟導致全球失業人口增加,2015年全球失業人口 高達1.97億,平均失業率為5.8%。 國際勞工組織於2014 年1 月公布的《全球就業趨勢報告》中 就提出警告,2013年的全球失業率是6%,但是全球15-24歲的青年 失業率卻高達13.1%,有7,450萬名青年處於失業狀態,與2009年全球青年歷史新高的失業人數7,540萬人相近,而且未來四年都不 可能改善。青年失業已是全球普遍與持續惡化的問題,在歐盟平均 每5個年輕人就有一人失業,西班牙更是有一半以上的年輕人沒有 工作,即使是經濟最穩定的亞洲,青年失業率也是成年失業率的 2 倍多。歐洲各國紛紛提出政策來解決問題,然而透過提高勞工退 休年齡來解決債台高築的方式,加上原本就緊縮的工作機會,間接 使得年輕人進入就業市場更加困難,造成「老未有所終,壯未有所 用」。 回頭看看歷年全球就業趨勢報告,全球各國失業問題預期短時 間內將難以改善,因此失業惡化現象,已逐漸成為各國政府及研 究人員十分關注的議題。我國在2000年以前,失業的情況並不明 顯,失業率皆可維持在3%以下;但2001年以後,我國失業率大幅 上升,2002年升高到5.17%,2009年更受到金融海嘯影響提升到 5.85%,已成為政府最近幾年非常重視的問題。 2009年全球經濟逐漸脫離金融危機所造成的經濟衰退,但勞 工雇用卻未能同步升溫。2013年全球失業率仍維持6.0%的水準, 與2012年持平,全球失業人口預估為2.02億人,另外,2013年 全球就業人口率約達59.6%,雖與2012年持平,但仍低於危機前 60.7%的水準。2014年的全球平均失業率是5.9%,全球的失業人數 高達2.01億人,比起2013年的全球失業率6.0%,略為下降0.1%。 受到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增長乏力的推動經濟進一步放緩,中國大陸 明顯放緩。 失業問題並非平均發生在不同年齡層,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因 為沒有工作經驗,失業率會更加嚴重。根據國際勞工組織估計, 當前全球青年失業人口約為7,500萬人,比起2008年金融危機時增 加了超過400萬人。2012年時全球青年失業人口約為12.7%,但到 2017年2月時估計將達12.9%。以歐盟為例,由圖4來看,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後,再加上歐債危機,青年失業率攀升,2011年歐洲 五國青年失業率都超過三成,希臘及西班牙甚至超過五成,這對充 滿活力的年輕人將造成嚴重打擊,成為嚴重社會問題。然而,造成 青年失業問題的不僅只是景氣循環,由於技術和傳播的進步、製造 業的全球化、資訊近用的方便和價廉、工作的組織模式改變等經濟 結構上的變遷,讓當前青年失業問題更加複雜。新式技術取向的經 濟結構模式,雖然產生大量的工作機會,但是,它需要較高技術能 力;而傳統「畢業即就業」的管道不再有效,教育不再保障一定能 取得持續性的工作機會,同樣的高效能的新經濟體,也意味著它不 必然會創造出足以讓所有年輕人充份就業的工作機會。無論是開發 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被稱為失落的年輕一代,將面臨職業與職位 數量大為減少,進而造成社會緊張的不利條件。

由於青年失業或僅得到基本工資的低階工作機會,除了讓年輕 人難以維持生活開銷外,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人失去可以在工作中磨練做事態度和自我成長的機會,以及存錢等待創業或投資的機會。 這不但會縮減其終身所得,更剝奪了他們未來競爭的機會。尤有甚 至,許多失業者在無法找到適當工作機會,轉而成為「尼特族」 (NEETs :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依賴父母維生, 逐漸成為社會的結構性危機。 值此日益震盪的全球經濟氛圍,處於相對落後之勞動市場,在 日益嚴峻的經濟情勢下,亟需針對全球之經濟、生產以及科技趨 勢,運用國際情勢資訊,以因應未來國內勞動情勢相關政策與決策 所需。掌握全球供應鏈發展與智慧生產與網路科技發展趨勢對勞動 市場影響,提出政府因應未來國內勞動情勢相關政策與決策所需。 回溯人類工業發展史,從18世紀的工業1.0,機器進入製造領 域的參與,到2.0的機械化和大量生產,工業3.0即是機器和電子資 訊科技的搭配。過去是仰賴人來調整機器因應變異,現在隨著環 境、材料、機種的改變,將機器和人的智慧虛實整合,發展成為所 謂的工業4.0。智慧製造發展的條件主要來自技術進步,包含智慧 技術、高速網路傳輸的提升、雲端和大數據的運算成本降低,為智 慧製造創造很好的發展條件。 智慧製造是屬於典型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的 經濟架構,擁有可觀的經濟價值,再者製造業人力短缺,全球製造 業重鎮中國大陸的直接人力短缺和流動率過高,面對成本增加及永 續經營的困難,製造業必須轉型。 生產製造歷經自動化、量產化、全球化發展歷程後,不論是 德國「工業 4.0」、美國「再工業化政策」、日本「人機共存未 來工廠」、韓國「下世代智慧型工廠」,還是「中國製造 2025計 畫」,全球主要國家均積極推動建構網實智能化製造、生產、銷售 系統,以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產業供應鏈垂直與水平數位 化、智能化,成為全球搶單競爭關鍵。其次,因少子與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變遷,導致先進國家為因應就業人口數下降的必然趨勢,推 動數位製造、網實整合智慧製造發展,也是逆轉人口危機為轉機的 重要手段。 同樣地,臺灣也面臨工作年齡人口減縮,同時產業受開發中國 家搶 占量產市場、工業國搶佔中階客製化市場的雙重挑戰。在接 踵而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如何促進國內產業創新轉型、掌握關鍵 技術自主能力、 維持國際競爭力,是我國產業發展之重要課題。 智慧工廠或智慧生產(Smart Factory)能即時控制整個價值創造 網路,從訂單到交貨的連結,實現產品及其生產系統生命周期工程 的整合。欲達成此目的,製造企業的工廠及內部管理流程必須形成 網絡化,藉此避免無謂浪費,且進一步發揮降低存貨、縮短客製化 產品交貨時程等多重綜效。 由此觀之,要想實現工業4.0,顯然必須促使IT企業端、OT製 造端等不同領域系統軟體,皆能智慧串接,意謂底層感測器、控制 器所產生的數據,能夠順暢地經由I/O採集器、SCADA/HMI,一路傳 遞至屬於企業IT範疇的雲端世界,從而在ERP、MES及APS等商用管 理系統的支撐下,佐以巨量資料分析,再反向回饋至自動化設備之 基礎,據以實現智慧化生產。 智慧生產解決方案所需人力,涵括了產業生產運作每個環節所 需的基層、中階及高階人才,所涉及的是產業人才核心素養與技 術能力的轉變,涵蓋範疇寬廣,須從正規教育體系、產學研各界研 究機構(系統)及在職培訓體系等方面全面布局同時併進。因此,所 需人才涵蓋上、中與下游,人才培育需透過教育部、科技部、經濟 部、農委會、衛福部及勞動部跨部合作進行產業實務人才培育相關 工作。推動在職培訓、扎根正規教育、及產學研連結國際人才培育 與國技專業人才延攬等工作。 爰此,本研究報告以行政院所核定推動的「行政院生產力 4.0 發展方案」、「智慧型自動化產業發展方案」及勞動部勞研所「全 球供應鏈、網際網路科技發展趨勢對勞動市場影響與因應分析」等 為基礎,探討智慧機械、物聯網、巨量資料、雲端運算與全球供應 鏈等技術來引領製造業、商業服務業、農業產品與服務附加價值提 升,發展人機協同工作所需智慧工作環境人才,提出我國勞動市場 與人才培育策略研究,以因應青年高失業率與低薪及高齡化社會工 作人口遞減的勞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