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賢明博士
得獎人學經歷
得獎時職務 | 政治大學財政系特聘教授 |
---|---|
學歷 | 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 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博士 |
經歷 | 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台灣研究中心主任 |
現職 | 政治大學財政系特聘教授 |
得獎論文 |
|
得獎論文及簡介
1.「Patient Cost-Sharing 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in Early Childhood:Evidence from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本篇和另外一位申請人楊子霆共同著作。
臺灣於2002年實施「三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計畫」,每年花費大約20億補助幼兒部分負擔,希望能促進兒童健康。這政策有明確年齡限制(三歲以下),作者們使用2000-2010年2至4歲以下幼兒在健保門、住診資料,比較兒童在三歲前後的醫療利用和自身健康狀態。文中的計量方法採用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RDD),分析出明確的因果關係。實證研究發現:第一,部分負擔的補助增加3歲兒童大約7-8%的醫療利用率,特別是提高醫學中心的就診的機率。第二,這項醫療補助沒有提高兒童的住診的次數。第三,補助增加的醫療利用,對兒童健康沒有實質的影響,說明這些增加的醫療利用效率有偏低的現象。
2.「Uterus at a Price: Disability Insurance and Hsterectomy」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Volume 66, July 2019, Pages1-17
以台灣特有的生殖失能傷殘給付的議題。目前勞保和公保皆規定女性如果未滿45歲,原有生殖能力因傷病而不能生育者,得請領5.5至6個月的投保薪資給付。台灣每年子宮切除手術高達22,000件,許多專家質疑生育失能補助誘使婦女切除子宮,然而卻沒有確切的證據。
使用1996-2011年健保資料,依據給付請領的年紀限制 (45歲) 前後五年 (40至49歲) 的子宮切除資料,得到三點實證發現。第一:勞保與公保婦女子宮切除比例,自42歲開始明顯增加,在45歲前子宮切除比率成長達到三倍;但45歲後這手術比率迅速下降。第二:對無法領取失能給付的女性(多半沒有工作),子宮切除比例在45歲前後並沒有明顯波動。第三:推估這生育失能補助造成子宮切除比率增加大約12%。這篇論文釐清生育給付和子宮切除之間明確的因果關係,發表於公衛與健康經濟學最頂尖的期刊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係一具有學術貢獻的研究。
3.「媒體報導對防疫管制的影響:以H1N1為例」 經濟論文叢刊: 47卷1期(2019/03/01),P127-155
討論媒體報導和疫苗接種之間的關係,發表於國內頂尖的中文期刊:經濟論文叢刊。臺灣在 2009 年為防制 H1N1 疫情蔓延,推動大規模疫苗接種;但在劉小弟接種疫苗後突然死亡,卻引發媒體對疫苗安全的質疑。另一方面,政府控告特定媒體,認為媒體報導阻礙疫苗接種並危害國人健康。這篇研究利用2008-2010年期間健保資料,建構媒體報導前後幼兒疫苗接種趨勢變化,來分析媒體報導對防疫政策所造成的干預效果。實證研究發現,媒體報導雖降低幼兒疫苗第二劑的如期接種率大約12- 22%,但住院的重症率反因媒體宣傳和政府積極防疫而獲得控制,這顯示媒體報導對疫苗接種以及民眾健康促進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
得獎理由
得獎三篇論文都是健康經濟學相關的實證研究,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資料,分別探討幼兒醫療補助對幼兒就診住院的影響、生育失能補助對婦女子宮切除機率的影響、媒體負面報導對疫苗接種及防疫的影響。三篇研究論文對民眾就醫防疫行為的了解有所貢獻,對政策補助的正負面效果,提供數據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