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璿學術獎得獎人

一○八年度最佳書籍獎

吳介民博士

得獎人學經歷

得獎時職務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1998。
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1990。
台灣大學政治學學士,1987。
經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11-2019年。
Professeur invités,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訪問教授),2016年5—6月。
Fulbright Senior Visiting Schola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CLA, 2007-8.
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8月-2007年7月;副主任,2003年5月-2005年7月。
現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得獎論文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得獎論文及簡介

第一章提出本書的問題意識:世界工廠如何鍛造而成?中國向資本主義轉化的過程,全球層次與在地層次如何連結?
其間台資扮演何種角色?接著提出廣東邁向世界工廠之路的敘事,並從中提取理論議題。既有文獻探討中國發展動力主要從三個角度入手:市場論、國家中心論、與外向型發展論。

第二章鳥瞰本書廣東模式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先行一步的廣東,在短期間內成為「世界工廠」的核心地帶,但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卻充滿著不確定性、機會、與風險。本章首先處理廣東對外開放決策過程中幾個重大爭議,接著分析廣東的經濟表現:各種經濟指標與發展趨勢分析,與全國和其他重要區域的比較。同時分析廣東的「勞動力價格競爭力」,包括民工工資指標與成長趨勢、廣東社會保險與各地比較分析、以及高積累率。最後分析廣東三十幾年來兩次重大政策制度變遷,以及歷經變遷的廣東模式。直到近年,加工貿易仍在廣東產業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三章與第四章,將深度描述一家台資皮件製造業「台陽公司」,作為本書地方成長聯盟之宏觀架構的微觀基礎。台陽的發展歷經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是台灣貿易商時期(1979-1988年),第二階段是在廣東東莞租用廠房設廠時期(1989-1994年),第三階段是自行興建廠房,說明台陽通過香港,前往中國的決策與過程,以及相關的生產組織與技術環節的變動。

第五章提出中國式剝削的制度邏輯。先分析國家如何打造民工階級,接著描繪民階級的形構。民工階級提供相對優質而低成本的勞動力供給,讓不斷尋找低廉勞動力的全球價值鏈延展到中國,快速與中國沿海的地方制度結構產生鑲嵌,而將中國納入世界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一環。二元勞動力市場對民工的經濟與社會剝奪,乃是中國資本積累的重要動力。民工階級置身於公民身分差序體制中,遭受國家與資本的雙重剝削。最後探討中國民工勞動體制的性質,分析既有文獻中「專制體制」與「霸權體制」之辯論,作者回到國家角色來檢視此爭論。成為一套日常化的論述實踐。

第六章討論廣東模式的轉型。2007-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廣東東莞爆發所謂「台商大逃亡」。這波衝擊也影響了其他外資,許多港商也採取「逃亡」退場模式。本章首先分析國家政策、廣東的產業升級、與政商關係變化。廣東勞力密集成長動能趨緩,台商必須做出回應,改變其獲利模式。珠三角台商回應轉型壓力,除了關廠,大致可以歸納為內遷、外移、在地升級轉型三種選項,對單一廠商而言,這三種選項可能同時並存。


第七章將以廣東模式作為中國模式原型,提出本書的理論蘊涵。廣東發展經驗是一個順著全球價值鏈打造世界工廠的故事。本書採取全球價值鏈/商品鏈的理論視野,加上在地鑲嵌治理的概念,分析中國利用價值鏈延展的歷史契機,採行出口導向工業化政策,而在三十幾年間,累積大量外匯儲備,獲得生產技術與產業組織能力,並在累積一定製造實力之後,以強大國家能力嘗試突破價值鏈治理結構中的權力支配關係。台商在中國發展過程扮演「半邊陲手肘」,為全球價值鏈霸權執行支配角色;同時也為中國帶來技術擴散與產業升級,而成為中國在對抗全球價值鏈霸權時的協同角色。

結論章總結回應三組問題:中國是否會落入發展陷阱?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何開始警戒「中國威脅」,並抵制「中國製造2025」產業升級計畫?最後,中國重返資本主義世界之後,帶來哪些理論挑戰?作者將綜述本書論證對解答這些理論謎題的可能貢獻。

得獎理由

本書是少有以台灣本位出發剖析中國崛起的著作。作者針對中國台商進行長達20年的田野調查,以微觀的產業研究結合宏觀的學術理論,總結出台商在中國崛起的所扮演的角色,即沒有台商,就沒有廣東模式,沒有廣東模式,就沒有中國崛起,也就沒有今天所謂的中國模式。廣東模式是以台商為仲介的「全球生產網路」與中國特色的「機構化尋租」的混合體:台商協助中國嵌入全球供應鏈、參與全球價值鏈,內外資企業及各級政府則透過集體性尋租,瓜分剝削民工階級所獲得的超額利潤。這種既尋租又發展的模式,隨著往長三角及中國各省的加工出口區擴散,最後便演化成以內資生態體系為主體的中國模式。了解這種中國崛起的本質,將有助於我們分析中國未來發展的極限及陷阱,並理解當前美國為何試圖壓制「中國製造2025」、以及隨之而來的中美貿易戰。而了解台商在中國崛起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發展歷程,則有助於我們思考兩岸關係的未來、以及台灣的出路。最後,寄語本書作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