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公務人員得獎人

九十三年度得獎人

張 珩先生

得獎人學經歷

得獎時職務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副主任
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教育副院長
財團法人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
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
總統及家庭成員醫療小組召集人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現職臺灣精準醫療品質策進會理事長
著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台灣健康照護體系資訊化策略概論



重大事蹟貢獻

1、建構家戶健康管理制度
﹙1﹚成立臺北市「健康管理處」。
﹙2﹚成立十二所健康服務中心,推動「健康促進」與「個案管理」政策。
﹙3﹚整合各項健康資訊系統,包括:家戶健康管理系統、精神衛生資訊系統、老人健檢管理系統、長期照護管理系統、照顧服務員管理系統、市民健康網、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全球資訊網,落實「醫療資訊產業化」之政策。
﹙4﹚規劃社區醫療群,規劃並建構社區醫療群連結應用模式。    

2、檢驗衛生新造工程:推動食品、藥品與化粧品「預防式篩檢」之政策,並發展各式食品、藥品與化粧品「預防式篩檢」之試劑。
﹙1﹚為關心民眾飲食與用藥安全,滿足民眾「知」的需求,並且可讓源頭廠商自主管理,建構完整檢驗防禦網,提升稽查效能,推動研發食品、藥品及化粧品篩檢式快速檢測試劑,迄今已發送出逾十萬份各種快速檢測試劑予相關業者,大、中盤商及各式零售業者,提供「預防式」篩檢之試劑,有效提升食品、藥品衛生之管理品質。
﹙2﹚研發並開放提供為民服務檢驗,迄今已提供33類381種檢驗類別。
﹙3﹚本項政策的推動與執行,深獲民眾肯定,並獲得臺北市政府九十三年度「市政品質獎」的殊榮。    

3、藥政與食品衛生新造工程
﹙1﹚輔導化粧品業者及廠商實施自主管理。
﹙2﹚成立臺北市「藥物食品管理處」。
﹙3﹚訂定「臺北市檢舉違反衛生管理法規案件獎勵辦法」,推動核發檢舉人5%檢舉獎金。
﹙4﹚落實「醫藥分業」之理念,推動社區藥局「送藥到府」服務。    

4、防疫體系新造工程
﹙1﹚成立臺北市「疾病管制處」。
﹙2﹚成立臺北市「疾病管制院區」。
﹙3﹚成立臺北市「傳染病防治及研究發展中心」。
﹙4﹚成立臺北市「機動防疫隊」。
﹙5﹚建立亞太地區城市聯防機制。
﹙6﹚成立臺北市「防疫宣導團」。
﹙7﹚建立傳染病症候群監測系統﹙Syndrome Surveillance System﹚。
﹙8﹚推動「肺炎雙球菌預防注射計畫」。
﹙9﹚施行「抗病毒藥劑使用先驅計畫」。    

5、精神衛生體系再造:由於此一體系之建立,在臺北市已使自殺死亡人數在十大死因中由九十一年排名第八位降至九十二年排名第九位
﹙1﹚改制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2﹚設計並宣導使用「心情溫度計」與「心情量表」。
﹙3﹚建構臺北市「心理衛生照顧網路」。
﹙4﹚成立臺北市「自殺防治研究發展中心」。
﹙5﹚建立臺北市「急診自殺通報系統」。
﹙6﹚建立臺北市「憂鬱症共同照護網」。    

6、緊急醫療體系新造工程
﹙1﹚建立臺北市災難緊急醫療應變模式﹙matrix 25﹚。
﹙2﹚建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災難應變指揮中心」﹙EOC﹚。
﹙3﹚建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生局智慧型救災資訊管理系統。
﹙4﹚建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災難應變指揮系統﹙ICS﹚。
﹙5﹚研擬制定「臺北市大型活動緊急醫療救護自治條例」。    

7、護理政策新造工程
﹙1﹚訓練「病房助理員」並推動臺北市立醫院「全責照顧制度」。
﹙2﹚免費舉辦全民「照顧服務員」訓練及認證,造福老年族群。
﹙3﹚建構社區復健與照顧方案。    

8、特殊族群照顧工程
﹙1﹚辦理「外籍勞工健康關懷活動」。
﹙2﹚設立「外籍孕產婦優生保健服務中心」。
﹙3﹚開發多語化優生保健衛材,已完成中越文版教材。
﹙4﹚對外籍與大陸配偶之生育健康管理,逐一建卡,制定、施行及推展「外籍與大陸配偶健康管理計畫及流程」,並收案管理。    




考察研究計劃

研究主題:健全我國「公共衛生體系」與「醫療體系」均衡發展之策略與展望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缺乏「醫療資源與公共衛生資源均衡發展」之根本問題已然浮現。醫療體系得到大量健保資源之挹注,而公共衛生體系缺乏經費支撐之結果,已使所有醫療與公衛相關人才有如被「虹吸」般地引入「醫療體系」。除了少數衛生行政工作外,我國現行「醫療體系」提供了幾乎所有「公共衛生體系」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可怕的是,眾人皆知為了維持「醫療體系」成本遠比維持「公衛體系」之成本來得高,為了治療疾病所需付出的經濟成本要遠比維護健康之成本來得高。過去我國之衛生體系領導者,每一位都清楚上述之邏輯,但是,多年來,「重醫療投資、輕公衛投資」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在健保開辦之初,我國衛生體系之領導者就能略增「公共衛生支出」,健全我國之公共衛生體系,今日就不會淪入民眾與醫界憤慨不滿之兩難局面。


有許多「公共衛生健康體系」之營造者,可在「公共衛生體系」裡扮演重要的諮詢、預防與服務之角色。與「醫療體系」主要服務提供者-醫師-相較,他們可以在社區裡提供廉價、有效與便捷之廉價「健康服務」,而不需要讓民眾進入昂貴的醫療體系接受昂貴的「醫療服務」。長久以來,因為我們積極營造「醫療體系」,已使得「醫院」成為「健康營造」之主體,「醫師」成為主宰「健康」定義之唯一物種,使得其他「師」別專業人員的角色薄弱,這種政策上的引導終究使今日的臺灣飽嚐「苦果」。因為我們不去積極營造「公共衛生健康體系」,使得原來能在「預防」、「保健」、「安寧」、「安養」、「長期照護」裡扮演重要健康提供之「社區藥師」、「社區營養師」、「社區物理治療師」、「社區心理師」、「社區醫檢師」、「公共衛生師」、「社區護理師」通通不能提供價廉物美之服務。「資源」是吸引「人才」移動之主因,當「健保資源」集中在「醫療體系」,所有人才均被虹吸入昂貴的「醫療體系」;當價廉的「公共衛生健康體系」不能扮演「強而有力」的「健康營造」的角色時,除非我國經濟體質有無窮無盡之資源,「健保」面對今日的抗爭只是遲早的問題。健全「公共衛生健康體系」,增加「健康營造」之專業人員,在社區提供更多「健康營造」之專業服務,降低人民對「醫療體系」尋求醫療服務之需求,再以「總額」管制醫療消費之服務量,是現今我國健保制度在不做大變革下唯一可行之途徑。多年來,我們輕忽「社區健康體系」之營造與人才之培訓,已使我國之「健保體系」瀕臨崩解。我們需與「時間」競賽,或許,如果我們加倍努力,還來得及在「健保」崩盤前,健全我國之「社區健康體系」,營造民眾更多之「健康服務」需求,減少民眾尋求「醫療服務」之需求,降低「醫療資源」過度浪費,讓現有「健保體系」能夠繼續嘉惠全體國民。


另外,臺灣地區醫事人力之城鄉差距,是由來已久且不易解決的問題。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之後,或許已提供醫事人員至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服務之誘因,改善一部分醫事人力城鄉分配不均的問題。然而,在提升非都市地區以及偏遠地區醫事人員的醫療服務品質部分,則未見有進一步的計畫或政策出現。領土幅員廣大之美國,也有醫事人員城鄉差距等相同的問題。從1972年開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即提出WWAMI計畫並已執行超過30年。所謂WWAMI計畫即是懷俄明、阿拉斯加、蒙大拿、愛達荷等四州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結盟為伙伴關係,而其目的為提供該五個州基層醫師的醫學再教育,提升偏遠地區之醫療品質。近年來,醫學教育學者認為醫師應於其執業地點學習行醫,而WWAMI計畫之理念即在於強調醫學教育之「去集中化」(decentralize)。而且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在醫學之初級照護(primary care)領域為美國排名第一之學校,因此,吾人預計前往參訪該校,並前往參訪曾參加該計畫之醫師以及加入該計畫之基層診所,期望藉由參訪該等機構與人員,深入瞭解該計畫之優缺點,探討該計畫於本國施行之可行性。本計畫之目的在尋求健全且均衡地發展「健康營造體系」與「醫療體系」之策略與方法,期能提昇本國健保給付制度下之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品質。


此外,吾人於92年5月就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以來,積極營造市立醫院成為一個以發展「社區醫學與公共衛生」為主之社區醫學中心,故吾人積極推動臺北市立醫院與國內醫學大學結盟,期望藉由來自大學之師資以及其優良的研究風氣,提升臺北市立醫院之醫學與公衛研究風氣,以及加強各院臨床教學之社會責任,期望藉由此等結盟使得國內相關醫學大學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結合,健全臺灣的公衛體系。而美國東岸的哈佛大學為美國醫學與公衛研究領域排名第一之學校,期望藉由參訪該校進一步瞭解其醫學研究計畫以及執行模式,期能更順利提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之醫學與公衛研究品質,期以催生「臺灣的哈佛」體系。


由於去年SARS在臺灣﹙尤其是臺北市﹚肆虐,不但考驗本國之醫療防疫體系,更造成社會恐慌以及無以數計之經濟損失。因此吾人積極推動成立疾病管制處、規劃成立「疾病管制院區」、成立「傳染病防治及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機動防疫隊、建立城市聯防機制、推動愛滋病與性病定醫制度、建立症候群監測系統、推動「肺炎雙球菌預防注射計畫」,以及施行「抗病毒藥劑使用先驅計畫」等疫政新造工程。另一方面積極辦理「國際防疫研討會」、「國際反恐研討會」,促進國際合作,提高臺北市能見度,推動城市外交。Emory大學與鄰近之美國疾病管制局是全美國防疫體系應變中心,吾人亦欲考察訪問該校與該機構,以便增加吾人對現今美國緊急醫療體系、防疫體系、生物反恐體系及其運作模式做更進一步的探討與瞭解,並期與該校和該機構之相關人員交換意見,以便為本國之防疫以及災難醫療應變體系注入新觀念,提升本國之防疫以及緊急醫療救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