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公務人員得獎人

九十四年度得獎人

蕭慧娟女士

得獎人學經歷

得獎時職務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處長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經歷台灣省政府衛生處科員
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技正、科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科長、簡任技正、副處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處長
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處長
行政院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處長
行政院環保署參事兼溫減管理室執行祕書

行政院環保署主任秘書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所長

現職環境部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所長退休
著作空氣品質監測



重大事蹟貢獻

一、任職前衛生署環境保護局第二組及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期間(71年10月至78年1月)
    1.研訂我國車輛污染管制政策,修正空氣污染防制法及施行細則,增列交通工具空氣污染防制相關條文,訂定交通工具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車輛標準檢驗方法、汽車排放空氣污染物檢驗及處理辦法等法規,開始嚴格執行。車輛業界為達到逐期加嚴的排放標準,須提升研發及製造技術水準,特別是機車業者,達到經濟與環保雙贏。
    2.訂定時間表,推動低鉛汽油、低硫柴油及無鉛汽油政策,藉由車用油品管制,減少車輛污染排放,逐步改善空氣品質。    

二、任職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科長期間(78年1月至81年1月)
    1.規劃及設置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網,完成66個測站之站網,監測資料自動傳回監控中心,研析即時空氣資料及影響成因,迅速採取應變措施。
    2.規劃及設置品質保證實驗室,訂定資料篩選及品質保證標準作業程序,開始進行資料品保作業,確保數據品質。並購置空氣品質監測車3輛,機動監測,掌控污染。
    3.規劃空氣品質預報作業及流程,依據氣象等相關資訊,進行空氣品質預報,每日向大眾傳播媒體發布預報資訊及PSI值,以保護民眾健康。    

三、任職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簡任技正、副處長期間(81年1月至92年4月)
    1.修正空氣污染防制法,增列徵收空氣污染防制費相關條文,研訂空氣污染防制費收費辦法、收費費率及空氣污染防制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並編製84年度空氣污染防制基金預算書。經努力尋求支持,終獲立法院審議通過,得以自84年7月1日開始徵收,推動各項污染改善計畫。
    2.推動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於任職副處長期間,每年邀集經濟部國貿局、工業局、外交部、工研院等單位組團參加聯合國蒙特婁議定書締約國大會,擔任團長,讓國際了解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仍積極遵守管制破壞臭氧層物質之規定削減消費量,得以免受貿易制裁。 
    3.依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規定,以IPCC方法計算並編撰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國家通訊(National Communication),提供國際了解我國排放狀況及減量決心,並積極研擬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辦理能源之星等計畫,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
    4.規劃空氣污染總量管制之經濟誘因制度,於88年修正空氣污染防制法,增列總量管制相關條文。研擬各項相關子法,並辦理多場說明會,將優先在高屏空氣品質區推動。
    5.繼續加嚴車輛污染管制標準及檢驗方法,配合加入WTO,增訂柴油小客車及700c.c.以上機車之排氣、噪音管制標準。並立法規定,除了汽車,機車亦必須每年進行排氣定期檢驗,有效減少使用中車輛污染。
    6.運用空氣污染防制費,與各縣市政府合作推動空氣污染改善及維護計畫,空氣品質不良站日數比率由6.83%(83年,空氣污染防制費開徵前)降至2.76%(91年),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四、任職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處長期間(92年5月迄今)  
    1.執行空氣品質監測站網汰換計畫,設置77個測站、5個懸浮微粒超級測站(Supersites)、3個逆溫儀、8個光化學評估測站、1個Lidar測站及1個國際背景測站等先進技術之監測站網。並與中央氣象局合作,設置MODIS衛星影像遙測系統,加強空氣品質預測。
    2.充實環保署網站內容,並參加行政院92年度政府機關網站評獎,榮獲「推薦網站獎」最高榮譽。並於93年度獲得中時報系金手指獎非營利事業組織網站佳作獎。
    3.建置環境資料庫,匯入各項環境品質、污染源及稽查處分等資料約295萬筆,環境用藥、地下水質、河川水文等10個資料庫,專案研究成果等詮釋資料8,500筆,歐盟GEMET 500筆環境辭彙中文化,數化環保設施地理圖層17種。於92年9月上網公開,提供各界查詢及下載。
    4.推動全民參與,並與國際接軌。92年參與國際水協會等單位所舉辦的第一屆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共1600餘人參與,在參與的24個國家中,我國名列第二(僅次於美國)。93年參與第二屆活動,共2500餘人參與,在50個國家中,我國名列第二(僅次於美國)。本項鼓勵民眾參與國際活動,榮獲行政院93年「參與及建議制度」優等獎。
    5.整合跨部會水質資訊,進行全國河川、水庫、海域及地下水等水體水質監測業務,建立長期監測資料,並於網路上公布歷年監測結果。每年夏季監測休憩海域水質,提供民眾參考。
    6.加強國際合作,與18個國家或地區之空氣品質資訊即時連線,於環保署網頁可查詢我國及其他國家的空氣品質。美國EPA(環保署)之AIRNOW網頁,亦連結我國空氣品質即時資訊,提供查詢。
    7.參與國際監測組織,提升國際地位。與美國NASA合作,加入MPLNET、AERONET國際監測組織,運用我國Lidar測站資料,掌握東亞沙塵或氣膠微粒污染。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監測,國際背景測站將與美國NOAA及世界氣象組織合作,監測資訊交流。參與聯合國全球大氣褐雲計畫,進行空氣污染對氣候影響之監測,均在國際上有所表現。    




考察研究計劃

空氣品質監測技術與毒性物質資訊公開
我國推動多項空氣污染管制策略,空氣品質不良(PSI>100)站日數比率從83年的6.83%,降到92年的2.68%(但93年升為4.59%)。分析造成空氣品質不良的指標污染物PM10及O3,發現來自車輛或工業排放的原生性污染物已明顯減量,但屬於二次性的光化學污染物-臭氧卻持續增加,濃度自83年21ppb升高為93年29 ppb。


考慮臭氧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美國環保署(EPA)已於1997年修訂空氣品質標準,除增訂PM2.5(粒徑小於2.5�慆的細懸浮微粒)標準,同時規定臭氧8小時80 ppb。我國臭氧8小時平均值超過空氣品質標準的日數不斷上升,顯示空氣品質改善的策略必需調整。為確保各項管制策略的成功,必須提供精準、先進的空氣品質監測資訊,方可針對污染來源,分析控制策略,達到最大效益。
我國空氣品質監測網已接近先進國家水準,但對於空氣中毒性物質、臭氧及細懸浮微粒的監測及研究,以目前投入的資源及技術而言,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間。


對於污染物釋出與申報制度(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s, PRTRs),我國雖無實施PRTRs之名,但已推動之毒性物質申報、空氣污染排放量申報制度,已具實施PRTRs之實,差別僅在資訊的公開,故需就申報的內容與範圍、對外公開的程度、頻率,以及與利害相關者協商等加以立法規定。


考察訪問美國、加拿大,將瞭解國際最新空氣品質監測政策、空氣污染健康效應評估、光化學評估監測技術應用及數據分析、臭氧問題分析與研究、微粒超級測站之運轉與資訊應用,以因應我國空氣品質現況,建立本土化空氣品質監測政策與技術,並與國際接軌。另對於排放源污染申報、毒性物質管理及排放源環境資訊公開制度與作業規定加以瞭解,以研訂我國環境資訊公開制度。